
河南南阳在明代是藩国重镇,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被封于此处,称唐王,并在南阳城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府。时至今日,王府内的建筑已保存无多,后花园中高耸的假山依然静静地矗立,仿佛无语胜有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逝去的历史。南阳人有句顺口溜:“南阳有个王府山,巴巴差差挨住天;社旗有个春秋楼,半截还在天里头。”“王府山”即南阳人对唐王府内假山的惯称股指配资,这是形容王府山之高。从明代至今,王府山都是南阳人心目中别具意味的风景,无论亲自登临还是闲谈中提起,总有种亲切、自豪的感情萦绕其中。
明代南阳城的规模究竟如何?从近些年来南阳地区发现并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墓葬来看,很大。目前发现的墓葬不仅包括一般平民(品德高尚者称为处士、逸士),还有儒学教师、郡庠生等文人,南阳卫千户、总旗、镇抚、校尉、将军等官员,唐王府宦官等侍者,甚至包括身份高贵的藩王。历史若流水一般逝去,但耳畔似乎仍回荡着昔日儒学教师孜孜不倦的昼夜诲育,学生摇头晃脑朗朗而诵的读书声;眼前恍若见到唐府宦官毕恭毕敬谨慎侍奉,各级官员恪守职责勤政爱民的身影;心中仿佛感悟到明人极力推崇的“孝于亲、敬于兄、友于弟、仁于众”等种种美德。翻开历史的长卷,定格于其中的一瞬,让我们从古人极为重视的丧葬礼俗开始,追寻南阳地区大明的足迹。
壁画墓:衣裙飘飘祥云绕 屏风掩掩主人眠
展开剩余83%2011年,南阳市区东郊,某房地产公司准备开发一块土地。先期进行考古钻探时,一位技工拎起刚刚在地上磕过土的洛阳铲,前行几步,找准新的目标,继续钻探下去,“砰”!其中的一铲好像碰到了什么,带出来一看,是一些青色的砖渣。“哦,是汉代砖墓。”他自语道。可是接下来的几铲带出的不仅有砖渣,还有白色石灰粉面。于是大家集中在这附近打孔,发现白灰范围相当大。因为之前的南阳地区田野考古发掘经验告诉我们,明代砖室墓用白灰抹砖缝的现象很多,最后终于确定下来,这是一座明墓!
明墓的发掘在考古队员的热切期盼中开始了。首先在地面上发现一块大砖,砖的一端抹有较厚的白灰,上面若隐若现似有彩色花纹,大家精神为之一振。两位技工用塑料盆端来水,小心翼翼地用毛刷刷去上面覆盖的泥土,一幅色彩鲜艳、线条勾勒清晰的画展现在众人眼前。经过考古队长仔细辨认,画面描绘的原来是妇女衣裙的下摆。此时,队长兴奋地告诉大家:“是一座壁画墓!”我心里暗想:壁画墓在西安、洛阳发现很多,描绘精美、色彩鲜艳、内容丰富,不过年代大多较早。明代壁画墓的壁画内容与绘画水平怎样呢?南阳以前的考古发掘未曾见过此类墓葬,所以一直无从知晓。
南阳地处中原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夏秋季节雨水较多,今年也不例外。还没有等到整体发掘,一场秋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。雨势不大,却一直不紧不慢地下着,似乎没有尽头。濛濛的雨幕连着天,恍若进入了江南的烟雨时节,空气清新湿润,周围的一切都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。然而,考古队员们可无心欣赏这初秋的雨景。为防止雨水渗入墓中冲掉壁画,我们用塑料篷布将墓室整个盖住,并在四角压上砖块,眼巴巴地盼着雨早点结束。终于,天晴了,太阳重将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,天空中的黯淡尽消。可以继续发掘了,大家摩拳擦掌、跃跃欲试。不过,高兴归高兴,还得听从队长统一安排,按部就班进行呀!雨后的天空明净而高远,大家在发掘现场忙碌着,各式各样的随葬品陆续出土,有石磨盘、陶盆、陶笔架、陶俑,还有铜钱。但与此同时,大家发现这座墓葬曾被盗掘,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。队长注意到墓室内壁上有画像,交代技工将画像上粘附的泥土留下,然后仔细清理。这时,清理画像下部墓壁的一名技工大叫起来:“有雕砖!”大家围上去一看,嗬,还真是!墓壁雕出横向的凹陷与凸起,有宽有窄,有的地方还雕凿出花卉与算盘珠样的纹饰,花卉上隐约可见红色的彩绘。一般明墓内流行砖雕,所雕内容包括表现墓主夫妇“开芳宴”(夫妇两人端坐欣赏舞乐表演)的场面、柜子衣架等家具、剪刀熨斗尺子等一套手工用具,在墓室后壁雕出假门假窗,使整个墓室呈现为在房间内或院落中,墓主人夫妇正安然地欣赏歌舞表演的场景。可是眼前的雕砖与这些内容均不搭调,那么,眼前的雕砖表现的到底是什么呢?
因为早年的盗掘,墓葬顶部和东北部被严重破坏,墓室内淤满泥土。墓主人的尸骨与棺木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已朽成灰,混杂在泥土中难以分辨。用喷水壶与毛刷对壁画进行仔细清洗,小心剔除雕砖上附着的泥土等工序后,发掘工作就基本结束了,墓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。墓门朝南,门前有一条较短的斜坡状墓道,几块大青砖封门。墓室只有一间,全部用大青砖砌成,砖缝用白灰涂抹。在砖壁的内侧特意涂一层白灰做绘画的底板,这层底板在考古学上称为“地仗层”,然后在上面用墨色线条勾勒物象,需要填颜色的地方蘸颜料平涂。砖壁的下部雕出卷曲花卉、算盘珠状的图案,分布在墓室的四角和中间。壁画保存较好的部分,只见一人着红色长袍、另一人着红衣素裙双手前伸作捧物状,桔黄色的彩云缭绕其间,表现的是古人信仰中的天上世界。最为特别的是画面下部有一条宽宽的墨色边框!也就是说,在绘画人的眼里,这是一轴展开的画!那么,再与下部的雕砖结合起来思考,仿木构的凹陷凸起是古建筑下部台基的典型式样,卷曲花卉与算盘珠纹样极像木质家具上的装饰,最下层分布在四角转折处的部分就是家具的四脚,整体来看这不就是一架折叠屏风吗?在美如仙境的屏风画的包围中,墓主人安宁地睡去!
石筑墓:纹丝不动磐石筑 以柔克刚细水流
某工地,房地产公司开挖的基槽内,挖掘机一铲子下去,金属铲斗“砰”地一声反弹上来,边缘嗞嗞地火花四溅,挖掘机驾驶员急忙跳下去。走近一看,泥土中露出白色的东西,是碰到了一块大石板!走几步继续观察,发现这一范围内相当大面积都是这种石板,在场有经验的工人意识到:挖到古墓了!
经过前期钻探,考古队入驻工地。仔细观察墓顶,在西侧发现一个小盗洞,仅长50、宽25厘米,估计盗墓者还没有进入。惊喜之余,不过大家仍禁不住对盗墓者的野心与无孔不入发出感慨:这么厚的石板也不放过啊!由于现场条件限制,无法由墓门进入,于是果断决定将厚石板吊起。当一块块大青石板被揭开后,众人迫不及待地向墓中一看,墓内积了很多水!这是怎么回事呢?大家心里都打了大问号。原来此地土层粘湿,到一定深度后会由土中向外渗水, 墓底的积水即是透过石板缝隙渗进去的地下水。水将墓室内的棺椁及随葬物品冲得七零八落,墓葬被严重破坏!正当众人观望、议论之际,一人匆匆赶来,力拨众人,伸进头来边看边急问:“看啥哩?看啥哩?……嗯,这是桥吧?” 众人闻言无语!再仔细一瞧,三个并列墓室内积满了水,三室之间还有方形小洞相通,乍一看还真像是桥啊。
经过发掘,发现铜钱、银簪和铁环。银簪样式简洁大方,是古人束发用的;铁环上有一弯钩,是埋葬时从地面往墓室中下棺用的。墓葬三室并列的结构向我们昭示这里葬有墓主人与原配夫人、侧室夫人三人或墓主人与原配夫人、续弦夫人三人。
糯米灰浆墓:石灰糯米筑棺墙 木炭根根倚身旁
2013年初,市区东郊A庄拆迁。钻探技工在废弃的瓦砾堆下一铲子带出一管黑炭,挖到明墓了!围观群众见状唏嘘不已,曾经在此处居住的村民怎么也没有想到,几十年来竟然生活在一座明代古墓的上方!
这是一座糯米灰浆墓。盛放尸体的木棺外有一层木质的椁,棺和椁就像两个长方形的木匣子相套。用石灰、细砂经糯米汁搅拌,在棺椁外铸成墙并封顶,做了全面的、滴水不漏的密封,因为糯米灰浆能够加固墓室、防水防腐。然而毕竟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侵蚀,棺椁、墓主人的衣着均已化为灰土,但遗骨却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:微微颔首,骨架纤细修长,姿态及体质学上的特征明显地表露出其女性身份。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在骨架的头、腿外侧,堆放着一截截呈圆柱状的黑炭,离骨架的距离很近,看来下葬时是紧靠尸体放置。众人沉思着,有一人突然问:“是放进去的木头吧,时间久了变成了炭?”考古队员笑答:“木头需经过隔离空气加强热才能变成木炭,虽然此墓密封得好,可以隔离空气,但绝不可能加强热,古人在墓中放入木炭是有特殊意图的。”
实际上,两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多见积炭,往往还伴有积石。如山西太原的晋卿赵鞅墓(春秋时期),墓内用方形木材建成椁室,椁周围填充了大量的木炭和卵石块。积石是为了防盗,积炭则意在防潮。这座明墓虽然远不如两周时期的积石积炭墓规模大、等级高,但其在遗体旁边放置木炭,同样表达了当时的平民祈愿身体不腐、长埋地下的心声。
墓主人头部一侧有一件青花瓷碗,釉下青花颜色蓝中泛紫,较为浓艳。图案是鱼儿水草,鱼儿欢蹦乱跳、跃然而出;水草纤纤细细、摇摇曳曳。瓷碗柔美中透出朴实,沉稳中又显轻盈,定是墓主生前日常生活所用的。瓷碗附近出土银质冥币一枚,上刻“正统十年”(1445年)。正值明英宗朱祁镇当政,这一年英宗褒奖天下前来朝觐的治行超卓的官员,形成盛典;这一年锦衣卫王永揭露专权宦官王振的罪恶,被以妖言惑众罪处斩;这一年定京城九门名称,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……
遥望大明的背影,若隐若现中透出当时人们对永恒的追求股指配资,对仙界的希冀,对身体不腐、死后生活在安宁世界里不被打扰的强烈渴望。历史潮流是变化万千的,可又是那么的相似。回想汉朝人用砖石筑墓,在石头上刻画出西王母、东王公、伏羲、女娲、雷公、风神、雨师、河伯等仙界诸神,刻画出龙、凤、白虎、玄武、鹿、云气、芝草等祥瑞以示吉祥,刻画出神荼、郁垒、武士、蹶张等卫士捕捉恶鬼守护墓室,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如此源远流长、一脉相承。历史如烟云一样逝去,历史又等待着我们去追寻。探寻历史的足迹,领悟古人的遗风流韵,可以为我们今天认识世界、了解世界提供全面的借鉴。
发布于:河南省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